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参与军事教育工作的将领中,有像陈伯钧、王智涛、郭化若、莫文骅、孙毅等多位杰出人物。这些军事教育者中,多数并非从一开始便投身于教育领域,而是在经历了一段动荡的军事生涯后才转向这个方向。然而易融资,陈伯钧无疑是其中最为资深的一位。他的职业生涯跨越了战争和和平两个时代,始终致力于军事人才的培养与教育。
陈伯钧拥有丰富的军事背景,其在土地革命时期的职务颇为显赫,曾担任红军第六军团的军团长。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被任命为120师下辖的359旅旅长。这段时间,他的经历显示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但不久后便开启了他在抗日军政大学的教学与研究生涯,先后担任训练部长以及抗大分校的校长。虽然在后来的战斗中,他又成为385旅的副旅长,但这支部队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驻守陇东,并未参与前线的战斗。
抗战结束后,陈伯钧带领385旅的一部分干部与延安所派来的干部一起挺进东北。在抵达承德后,他与冀热辽中央分局的书记兼冀热辽军区的司令员程子华取得了联系。程子华之所以希望他留在这里易融资,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因他作为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热河执行小组的代表,负责实施刚刚生效的停战令;二是冀热辽军区急需人手,而他所带来的干部恰好能够轻松解决这个问题。尽管他的最终目标是东北,但程子华却将其编入冀东军区,并让他担任司令员,原先带来的几百名干部也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岗位。
展开剩余59%对于陈伯钧来说,前往东北还是留在冀东并不是他能够决定的事情。虽说他按理应去东北,但冀东地区的形势却相当紧张,敌军正发起攻势,承德保卫战和热河保卫战相继打响,急需加强各方面的力量。为此,他及时向东北局和东北军区汇报。同样地,东北局得知情况后也要求陈伯钧他们前往东北尽快支援。然而,已经分配出去的干部无法再回,陈伯钧等少数人仍然必须前往东北。
在滞留冀东担任军区司令的可能性被抛弃后,陈伯钧原本的副手詹才芳便被提拔为政委。可他在冀热辽中央分局刚刚接到任命,还没开始履行职务,就被迅速召往东北。在东北的工作中,他被任命为东北军政大学的教育长,之后又调任合江军区担任司令员,仅仅几个月后,他在1947年底再次被调任卫生军的上级干部大队大队长,负责培训师、团级指挥官。
在担任上干大队的大队长一职期间,他每位负责三个月的轮训制使得他在这一岗位上积累了不少经验。后来,洪学智接替了他的职务,而此后陈伯钧又被抽调到第1前方指挥所担任副司令员,协助指挥员萧劲光围困长春。在平津战役结束后,部队成立了兵团,陈伯钧被任命为12兵团副司令员兼45军军长,带领部队南下参与了衡宝战役。在这场战役中,45军的135师在总部的直接领导下,以卓越的表现成为其中的主角,不仅为135师赢得了荣耀,也为45军赢得了光辉的荣誉。
随着全国解放的脚步逐步迈进,陈伯钧被从作战部队中抽调,进入新成立的南京军事学院担任副院长、代理院长。当高等军事学院最终成立后,他继续担任副院长及院长等职务,致力于军队教育的改革与提升。尽管他丰富的资历与高昂的职务令许多人刮目相看,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他却一直未能成为中央委员或候补委员。在1969年召开的九大会议上,本可选拔大军区、军兵种及军事院校的正职为委员,但在这个重要的舞台上,陈伯钧却未能获得应有的认可,这让人始终感到一丝不可思议。
发布于:天津市尚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